Wednesday, 4 May 2011

赌场饮食风潮

自从新加坡的两家赌场开张后,对饮食业带来了不少的生气。本地饮食业骤然间星光熠熠 - 这里指的当然是米其林的星星。

许多明星级的大厨都在这里插旗设店,屈指一数,有美国名厨 Daniel Bolud 的 DB Bistro Moderne 和 Wolfgang Puck 的牛排馆 Cut,西班牙的 Santi,在澳洲打出名堂的日本大厨 Tetsuya 的 Waku Ghin 和法国老牌名店 Guy Savoy。这还只是滨海金沙酒店的餐厅。

在圣淘沙名胜世界,还有澳洲名厨 Scott Webster 的 Osia,以中西合壁见称的 Susur Lee 的 Chinois,日本京都名店 Kunio Tokuoka (这家就是设有一人$800的套餐,算是全新加坡最贵的餐厅)和最近新开张的法国名店 Joël Robuchon。

这股新风潮令本地饕客异常兴奋,因为不再需要搭飞机到法国或日本才能尝到这些名餐厅的菜式。

可惜的是,西餐、日本餐都有,为什么独缺中餐。是,名胜世界有‘风水廷’,滨海金沙‘金山楼’和‘御宝’,但这些都是很典型的高级粤菜酒楼。不用踏进去都能想象卖的是什么菜色:鱼翅、鲍鱼、蒸鱼,为什么就没有比较有特色的中餐厅出现?

无可否认,星级的中餐厅不多。毕竟米其林只在两年前才开始出版香港的指南(第一期还几乎全是西餐厅,只有去年的第二期才有比较多中餐厅),但这也许和中餐厅行业的制度有关。

一般好的西餐厅,厨师的个人风格都很鲜明,尤其近几年,厨师这行业开始受到尊重,有些厨师甚至达到明星的身份。就连在新加坡,一提起之前在 Jaan 的 Andre Chiang,Les Amis 的前大厨 Justin Quek, 或是 St Pierre 的 Emmanuel Stroobant, 一般食客都耳熟能详。而西餐厅的制度是厨师最大,老板还的看厨师的脸色。一些厨师有了名气之后,都希望能自立门户。因为这些厨师把烹调视为一种艺术,餐厅是让他们展现自己才华的舞台(当然在美国,象Daniel Bolud 和 Jean-Georges Vongerichten 等人成名后开始把餐厅连锁化,那是一种商业抉择)而他们一般也能找到投资者作为沉默的合伙人支持他们。

而在中餐厅,一般老板最大,接下来是采购,厨艺一般被视为一种技术,所以很少看到中餐厅的大厨能达到明星的地位。以前五、六十年代有所谓的四大天王,后来九十年代还有新的四大天王:黄清标、陈赞禧、霍铭田等人,但这些大厨自立门户之后,似乎都没擦出什么火花。而比较有规模的中餐厅,几乎都是连锁性的饮食集团,象利苑、同乐、翡翠、御厨,和新崛起的味之楼。就连比较受老饕推崇的餐厅,象华乐和华庭,大家都不知道大厨是谁。

平心而论,这种现象在香港、台湾、中国也一样。所幸的是,开始有一批新的厨师开始创立自己的风格和定位。在香港私房菜的崛起,就让一些厨师有自己的舞台, 如喜宴私房菜的余健志 (Jacky Yu)。 在中国有黄浦会的梁子庚(Jeremy Leung - 题外话:梁师傅其实是新加坡人,我在黄浦会吃过一次他的新式沪菜,真的好精彩。他又在北京开了一家黄浦会做新式京菜。),  就连新加坡也有广东饭店的洪宋江 (Chef Kang - 他新开的餐厅,Canton Recipe Kitchen在Albert Court酒店,很值得一试)。

只希望中餐厅能在旅游业的带动下在本地百花齐放,那就是老饕们的口福啦。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