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24 June 2010

新口味

这几年,新加坡的饮食文化渐渐起了变化,而一大部分的原因是新移民的涌入。

回想一下十年前,那时一般的中餐厅不是做广东菜,就是潮州菜或福建菜。想找一家像样的四川菜,上海菜或北京菜,几乎不可能。(奇怪的是,二三十年前,我们还有‘荟宾楼’做京菜,‘峨眉’做川菜,不过这些馆子都渐渐消失了)。

那时,就连小笼包都算相当稀罕。做得最好的,要算是尼尔路的‘群众’和隔邻丹戎巴葛路的‘天津馆’。当时,吃着小笼包,发现里面包着满满的汤汁,总觉得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后来谜底解开,才知道原来是把高汤放进冰箱结成冻,再把高汤冻切丁包进小笼包的馅里,等小笼包拿去蒸时,高汤冻溶化,小笼包就装满汤汁。如今要吃小笼包,不只有台湾名店‘鼎泰丰’,还有上海的‘南翔小笼包’,就连‘翡翠’做的小笼包也不惶多让。人们再也不需要到一桌难求的‘群众’或‘天津楼’去排队,这也导致‘天津楼’的没落。

又拿麻辣火锅来说,以前只有在东陵购物中心的‘重庆火锅’一家。当时吃着又麻又辣的火锅,看着师傅拿着长嘴壶沏八宝茶,是挺新鲜的一件事。如今麻辣火锅店在美芝路,桥北路和芽笼路一带比比皆是。随便问一下二十余岁的年轻人,几乎没有一个没吃过麻辣火锅。就这样,四川最具代表性的菜肴走进了我们的生活里。

现在,想吃川菜,高档的有在大华银行大厦顶楼的‘四川豆花饭庄’,中档的有‘川一品’和‘辣妹子’。想吃上海菜,有‘大上海’‘燕婧小厨’。京菜有在牛车水人民剧场对面的‘北京宫’。东北菜,陕西菜,只要你愿意找,一般都吃得到,只是也许还没完全融入我们的生活。不过谁知道,也许再过个三五七年,新疆的烤羊肉串,山东的大饼,都会像小笼包和麻辣火锅一样,悄悄的变成我们饮食文化的一部分。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