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24 October 2010

白石Shiraishi

白石位于Ritz Carlton 酒店一楼,算得上是是新加坡日本餐饮界四大天王之一。


那天去的时候点了两份便当。


凭良心说,味道很不错,但是还是有点叫人失望。不为什么,只因为身为四大天王,我对它的期望总是高一些。当天吃得料理如果是在一般中上等的日本餐厅,其实还算满意。


生鱼片新鲜,但在好的日本餐厅应该是理所当然的。主角是上面这片 - 这应该不是Otoro而是Chutoro。脂肪很足,可惜筋多了一些。


带鱼用酱烤,带甜。鱼刺稍微多些,但鱼肉还是很鲜。柠檬适当的中和了酱的甜味。


寿司也做得不错,可惜就是没有什么让人惊喜。当中最出色的是海鳗寿司,烤工和涂上的酱都做得很好。鲔鱼腹肉寿司犯了同样筋太多的毛病。


这里餐具都有讲究,从这有小孩子的情趣茶杯看得出来。

不知道是不是那天去得比较迟(我一点半到,餐厅两点半打烊),柜台的材料有些见拙,所以水准有些散失。不管怎么样,我想到“将太寿司”里师傅说的一句话:他说对寿司师傅来说,一件寿司做得不好,也许只是他捏的数百片寿司中的其中一片,但对于吃的人来说,也许是他吃的唯一一片,吃到不好的那一片就会失望,所以每一片寿司都要用心去做。

Saturday, 9 October 2010

过桥米线


过桥米线是云南的名菜,传说是一位秀才的妻子每天过桥送米线给丈夫当午餐而得名。为了保持食物的热度,鸡汤上得覆盖一层鸡油,吃的时候浇在食材和米线(就是我们俗称的粗米粉)上,一碗热腾腾的过桥米线就这样流传千古。

这道菜在新加坡比较少见,我也从没在云南吃过,所以正不正宗我倒无法考证。一端上来,只见一小碟一小碟的食材叠了起来,一海碗的汤和一大碗的粗米粉。配料共十二碟,印象中有生鱼片、炸鸡柳、火腿片、鹌鹑蛋、虾苗干、蘑菇、香菇、干丝、榨菜丝、葱和豆苗(最后一样是什么,我怎么想都想不起来)。

准备的程序是先把生鱼片和鹌鹑蛋丢进滚热的汤里面。炸鸡柳和火腿片已经熟了,可以迟一些再加。接下来应该放进虾苗干、榨菜丝、葱和豆苗让他们出味,这时再加入其他已经煮熟的食材以及粗米粉,一碗过桥米线就大功告成了。

一开始看到乳白色的汤浮着一层薄薄的油,以为会非常鲜甜浓郁。汤应该是用鸡和猪骨熬的,才会呈奶白色。第一口喝下,不禁有些许失望,味道并没想象中那么鲜明,只是淡淡的甘甜。所幸米粉吃油的关系,汤也不会太油腻。

整碗过桥米线给我的感觉,只是不过不失。食材中,生鱼片用热汤滚熟,感觉比较鲜嫩。汤越喝越滋味,不过还不至于让人荡气回肠、魂牵梦萦。

有时想想,当年如果秀才没考上状元,这道菜还能不能名留青史。

这碗过桥米线在白沙孚购物中心底层的红锅吃得到。

Friday, 8 October 2010

Long Phung 越南菜

有一条定律几乎放眼天下皆准,那就是:有夜生活的地方一定有好东西吃。这也许是因为出来玩的人比较舍得花钱,而这些人的嘴巴也特别刁。所以在新加坡,像芽笼、惹兰勿刹、马里士他这些有名的美食街,都是夜间场所密集的地方。

这次要介绍的是位于如切路的一间越南餐厅Long Phung。如切路可算是新加坡的‘小越南’,那里的酒吧请了很多的越南女孩子,也因此带动了越南的饮食文化。在短短的一截路,就有三四间越南餐厅,厨房若没两三下功夫,还真立不住脚。

Long Phung若有中文名字,应该叫龙凤吧!顾客群一大半是越南人,味道正宗是不在话下。

当天点了一客牛肉粉和一份鸡丝沙律。牛肉粉上面是切了薄片的生肉、带筋的熟肉和牛肉丸,不过和别的地方不同的是九层塔和豆芽都已经加进汤里。汤头比一般吃到的越南牛肉粉来的浓郁,印象中最后一次喝到牛肉味这么浓的牛肉粉汤应该是在美国的时候。那里的店能用大量的牛骨熬汤,光是这一点新加坡的牛肉粉店就很少能做到。薄薄的生肉用滚烫的汤淋下,还保持肉的鲜嫩,熟肉则煮的软烂,牛肉丸也很有弹性,光是吃这道牛肉粉就值得来一趟。

鸡丝沙律是把烤过的鸡腿肉撕成丝,铺在切细的高丽菜上,淋上酸柑、鱼露、辣椒和糖调成的酱汁,再撒上葱头酥和芫茜提香,整道菜酸酸甜甜的很开胃。虽然这道沙律不是冰凉的,而是室温,吃起来还是很清爽。



另外一次一个人去吃,单点了一份猪脚粉。这次配料除了猪脚,还有扎肉(应该算是越南的火腿吧)和熟牛肉。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猪脚的关系,汤头比牛肉粉更浓,而且因为加了一些野菜,整碗汤带着一点点的异香,第一次喝的人还真的会不习惯,这时桌上的酸柑就发挥作用了。以前从来不明白为什么点牛肉粉时,在九层塔和豆芽旁边会伴着一片酸柑,因为挤了酸柑反而会破坏汤的味道。在这里喝到这么浓的汤时,才知道原来把酸柑汁挤进汤里是为了解腻和中和九层塔及野菜的异香。相比之下,我还是比较喜欢这里的牛肉粉。

除了这些,还有不少看起来很好吃的菜,像炸鸡球、辣椒蚶等,有空不妨走一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