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27 August 2010

Nando's

本来下定决心不为联锁店写食评。因为联锁店的意思就是食物多是在中央厨房准备好的,然后在店里拼凑或加热。所以尽管自己喜欢Quiznos的潜艇三文治或者Shiraz的土耳其薄饼卷,我都没想过在这里介绍。

为Nando's破例,是因为虽然它也是联锁店,但第一次在新加坡开店,再加上一些年轻朋友在Facebook大力推荐,所以勾起了我的好奇心。

Nando's目前只有在白沙孚购物中心一家旗舰店。虽然说它起源于南非,但装潢却给人美国西南部德州-墨西哥(Tex-Mex)的感觉。


点了一份招牌烤鸡,酱要微辣的 (它还有不辣、中辣和大辣的),配菜点的是菜丝沙律和玉米条。


先说优点:这里的鸡烤得很嫩。那天虽然分配到鸡胸肉,吃在嘴里还是鲜嫩多汁,一点也不会柴。我想应该有几点做对了:一来选的鸡大小适中,不会太大只;二来把鸡剖腹摊开来烤(这种技巧在美国叫砖块鸡[Brick Chicken]以前还真的是用砖块把鸡压着烤)这样一来,整只鸡的厚度和受热都均匀,不会有鸡胸恰好熟但鸡腿还太生,大腿熟时胸部就过老的现象;三来火候控制的好,鸡肉刚刚熟,肉汁还没流失。

另外,菜丝沙律也做得不错,高丽菜用糖醋泡过,美乃兹下得比较少,吃起来清爽不油腻。

不过除了这两项优点,其他方面就做的不太周详。鸡虽然是用烤的,鸡皮却完全没有焦脆的感觉。我怀疑这是因为鸡腌过后没有经过风干的手续。一般烤鸡时,应该用厨房纸巾把鸡拍干,再用盐、胡椒、干的香料来腌,最后淋上一些油再送进烤箱里烤。如果是用湿料(如酱油或醋)来腌,那腌后必须先把鸡风干再送进烤箱或烤炉,这样子鸡皮才会脆。这里的鸡皮徒有焦痕,却没有烤鸡皮最吸引人的口感。

接着是烤鸡酱。虽然店家标榜独门烤酱是非洲的辣椒(Peri Peri)和葡萄牙风味的结合体,但我怎么吃都像是美国的辣酱(Hot Sauce)用奶油调稀。[注:美国辣酱最常见的就是Tabasco,想象一下Tabasco调进奶油或美乃兹里,这里的辣酱大概就是那个味道]

最后是玉米条。这里的玉米条是用水煮而不是烤的,那倒也罢了,最要命的是玉米条居然没煮熟,吃起来满嘴都是生玉米味,我只吃了一口就放弃了。看到邻桌也把玉米条送回去要求厨房把它烤熟。

也许抱的期望越高,失望也越大。Nando's给我的感觉是见面不如闻名。

Tuesday, 24 August 2010

叉烧饭

对于写叉烧饭有一点踌躇。

一来,很难为叉烧饭拍出一张好的照片。一般叉烧饭淋上酱后,都是黑乎乎的,拍出来的效果并不好。

其二,也是更重要的原因,就是虽然水准中上的叉烧饭不少,但真正好吃的却如凤毛麟角。去了好几家很受欢迎的店或档口,发现都有些许缺憾,没有一家能把所有原素凑在一块儿。

怎么样才算是好的叉烧饭?有人曾经说过:“不幸的家庭有千百种,幸福的家庭只有一种。”同样的,难吃的叉烧饭有千百种,好吃的叉烧饭其实大同小异。

最重要的,是肉的肥瘦要适中。最好是两分肥肉对八分瘦肉。肥肉太多嫌油腻,不过现在的烧腊档一般都偏太瘦。有些虽然用了最嫩的猪柳肉,但还是少了一份油润的感觉。

其二,叉烧即将烤好时,必须重新泡一次腌料后再回炉烤。这样烤出来的叉烧,才会有一层油亮、粘稠、焦香的外衣。

其三,酱料咸甜、浓稠都要适中,最忌的就是一味死甜。最要紧的是酱料应该淋在饭上而不是在叉烧上。很多地方把酱淋在叉烧上,把叉烧的味道全都盖掉了。

最后是辣椒酱。一般来说,磨细的红辣椒酱是正道,不过吃过不少不同的辣椒,有的地方是配鸡饭的蒜头辣椒酱,有的加了酸柑,也有的配叁巴,其实各有千秋,要看个人喜好。

刚才不是说吃了不同的档口吗?那家最好吃?

以叉烧本身来说,做得最好的应该是在珍珠坊小贩中心的李强。这里的叉烧肥瘦是最恰当的,其他档口的肉一般都太瘦了,不知道是不是现代人怕肥肉,应市场需求所造成的。

辣椒来说,最欣赏的是美芝路Alex Eating House, 加了虾酱的辣椒酱。另外,这里的炖汤也很好喝。

有人推荐在恭锡街的丰记,我嫌他家的酱料太稀太甜了。倒是同一条街再往下走几步,在角落头咖啡店有一家叫长顺的烧腊档,算是几乎综合了所有优点。



叉烧饭一端上来,酱料和辣椒都对了,肉只要再肥一分就更完美了。这里的烧肉也很好吃,还是脆皮的,所以几乎每位顾客都点。额外加分的是这里奉送的汤是榨菜汤,好喝。

后注:蔡澜曾经说过叉烧最好吃的部分是叉烧尾(就是最底端的部位)。因为叉烧在烤的时候,猪油流出来,把腌料融化了,流到最低部,被炭火一烤又凝固了,所以叉烧尾是整条叉烧最香的部分。但是最近发现多数的叉烧都是头部比较焦,一点都不像炭火从下面烤,不知道是什么缘故,有那位能指点一下?

后后注:ieatishootipost 说最好吃的叉烧是用猪的腋下肉做的,那部分叫“不见天”,有谁试过吗?有时想象用黑毛猪肉(Korubuta Pork)做的叉烧,想了都流口水。:)

Monday, 16 August 2010

Mouth@Work

Mouth 是唐城坊地茂馆的英文名字。进来坐下,发现没猜错,这家店中文名是地茂甜点。

这里以卖点心为主,不过除了一般常见的点心外,多了不少创意点心。


酥皮流沙包,是在菠萝包里填满奶黄和咸蛋黄馅。春风得意肠粉,是把炸好的鲜虾春卷包进肠粉里头。


长江七号 - 把炸好的芋茸篮子装满水果沙拉,是一道咸中带甜的点心。筷子鲜虾春卷 - 把鲜虾春卷包得细细长长拿去炸,让春卷成筷子状。

我点的是沙茶樱花鸡汤面。



配料丰富,有樱花鸡肉、豆卜、金针菇、黑木耳、小棠菜,还有软心的水煮蛋。沙茶酱有一点像我们的咖喱,只是花生味比较重一些,当作咖喱面,其实还不错吃。唯一美中不足的是面条软了一些。餐牌上说这是有机面条,应该是这家店特别定做的。建议老板烫面后过冷河,或者把面筋成分提高,会更好吃些。



水煎虾饺皇,是先把虾饺在平底锅煎,再淋上一层稀稀的粉浆。粉浆的水份干后,就成了一片薄薄的酥皮。这道菜胜在虾肉馅新鲜,不过我真的不习惯煎过的虾饺皮,而且整道菜也太油腻些,是造型比味道精彩的一道菜。



D24榴莲球,是用麻薯皮包着D24榴莲冰淇淋。第一口咬下去还没觉得什么,第二口冰淇淋稍微融化后,才发现嘴里已爆满榴莲的香气。而且仔细一看,冰淇淋还有细细的榴莲末,表示它是用真的榴莲果肉做的。不管是不是真的D24,这道甜品很赞,冲着它就该来吃一次。

人家肯在菜式上创新,我们就应该给于鼓励,去试一试吧。地茂甜点在美芝路邵氏大厦一楼。

Friday, 6 August 2010

我爱台妹

在白沙孚广场后面发现一间有趣的店,叫‘我爱台妹’。台妹,就是我们说的‘阿莲’,光听名字就已经很‘出面’了。



卖的是台湾小吃,不过走的是麦当劳那种套餐路线。菜单也很有意思,都用台湾女艺人的名字,除了Selina, Hebe 和 Ella,居然还有杨承零和林志零(我没写错,招牌上就是这么写的)。



招牌菜是碳烤鸡排。外皮还是裹着一层面粉,应该还是用了冷冻的炸鸡排,不过这家店不是用油炸,而是在碳炉上烤,所以比一般的炸鸡排来得鲜嫩多汁。也因为碳烤的关系,等的时间也要久一些。烤好后再淋上香料粉和辣椒粉,确实比一般的台湾炸鸡排好吃。



配菜是甘酶地瓜。番薯沾了粉去炸,外层脆脆的,内心却很软糯,再淋上酸梅粉提高它的甜度,好吃。不过,因为烤鸡排是干的,再配上炸番薯,结果觉得有些腻。也许年纪大了,真得没法吃太多煎煎炸炸的东西。



饮料是柠檬爱玉,起码能帮助解腻。不喜欢的话,也有珍珠奶茶。

除了碳烤鸡排,还有一般的炸鸡排,甜不辣,蚵仔面线。比较特别的应该是豆腐薯条和烤七里香(也就是鸡屁股),有路过不妨一试。

我爱台妹,台妹爱我。不是我说的,是 MC Hotdog 和张震岳唱的。

Wednesday, 4 August 2010

八珍老鸭粉丝汤



经过先得坊底层的食阁,被照片深深吸引住了。八珍老鸭粉丝汤 ($4),配料有鸭肉、鸭珍、鹌鹑蛋、豆卜、黑木耳、新鲜的香菇、生菜、豆芽,当然还有冬粉。

不过真正的主角是那锅汤。用老鸭把汤熬到乳白色,汤面上还飘着殷红的枸杞子,第一口喝下去,那股鲜甜直逼喉咙,相比之下,其他配料都黯然失色了。鸭肉煨的软烂,也很好吃,可惜就那么一块。胃口比较大的朋友干脆别加粉丝,就点老鸭汤配炒饭($6),绝对吃的饱又吃得好。

档口叫‘龙袍’,也兼卖小笼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