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22 September 2010

怀念古早味

和朋友谈起,听他埋怨现在小贩摊卖的食物已经没有以前那么好吃,很怀念那种小时候的味道。说着说着,开始讨论起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结果我得到的结论是:

1。 材料起了变化- 以前鸡、鸭、猪都是本地养的,所以肉多数是当天现宰的新鲜肉。自从新加坡淘汰养猪养鸡场后,我们吃的都是冷冻肉,味道多少有受影响。如果说肉类味道稍逊,内脏味道的差异就更大。除此之外,有些材料也起了根本的变化。像走地鸡(我们俗称的甘榜鸡)或吃残羹剩饭的猪,就已经很难找到了,现在的鸡啊猪啊都是关在笼里吃饲料长大的。有一些材料-像猪油-是因为人们观念的改变而慢慢被取代了,更有一些-像椰浆、花生碎-是因为费工费时,被‘工厂化’了。

2。 手艺失传了- 虽然偶尔有听到小贩致富,但那毕竟是少数。多数的小贩只不过能糊口,而他们赚的都是辛苦钱。试想一下,这些人得一早起来买材料、做准备,然后开档到晚上。这一行没有假期,没有员工福利,手停口停,生个病就没有收入。所以多数年轻一辈,如果有选择的话,都不愿意干这一行,做父母的也不愿意子女步他们后尘,所以很多厨艺都随着老一辈离去而消失了。

3。 求与供都增加了- 以前到外面吃东西都是在特别的日子才有的事。因为难得,大家都会选最好的来光顾,所以厨艺稍微差些都很难站得住脚。现在的人因为工作关系,三餐多数在外头解决。需求量大了,自然吸引更多小贩来满足这些需求。供应量增加了,质量难免参差不齐。人们在外面用餐习以为常了,口味也渐渐的没那么挑剔。尤其新加坡人是很实际的一群,有时看到某小贩摊排着长长的人龙,就将就点吃别的。这样一来,做得稍微比较好的天天忙不过来,就算味道一般的,也会有人光顾,够他糊口。这造成很多小贩得过且过,不会去钻研怎么改进,变成手艺平庸的占了大多数。所以食物素质下降,是我们对小贩需求量太大造成的。

4。(我总认为这是最重要的一点)我们的嘴巴刁了- 以前在外面吃的机会少,所以很容易满足。 (记得第一次吃肯德鸡的那种美味吗?)现在吃得多了,又常在外头吃,已经越来越难让我们觉得惊喜。你最后一次觉得‘哇,很好吃’是什么时候的事?

印象中,还能保留住古早味的,是在Crawford Lane的大华肉脞面。从我小时候它在禧街桥头的一间小咖啡店到现在,味道都还在。(老实说,当中搬到滨海湾小贩中心,由孙子开始掌厨时,味道有差一些。不过现在上手了,味道又回来了。)

你认为还有那些小贩能保留住以前的味道? 说来分享一下。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