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8 December 2011
You & Mee
You & Mee 是位于大华广场(United Square)底层的一家印尼面家。这里除了一般比较常见的鸡丁面(Bakmi Ayam) 和牛肉丸汤面(Mee Bakso) 外,较具特色的应该是这碗香料牛肉汤面(Beef Soto Mee)。
Soto 是印尼人把蒜头、小葱头、姜、黄姜、香茅等辛香料,在石臼里捣碎后爆香,再加入肉类和水熬成汤。一般用的是整只鸡熬成鸡汤,也就是Soto Ayam,加入面条就成了Mee Soto。比较罕见的是这种用牛肉熬的,煮时还加上红、白萝卜和高丽菜来增加甜味。加入面条,撒上香菜,淋点印尼的甜酱油,再挤一点酸柑,就是一碗又香又咸又酸又甜的汤面了。喜欢吃辣的,可以自己加绞碎的辣椒茸。冷冷的下雨天,没有比这更暖胃的了。
这里还有Mee Kangkong, 直接翻译的话,应该叫通心菜面,不过其实说它是印尼式的担仔面比较贴切。面条加上通心菜,再淋上肉末煮的深棕色的半汤半酱,吃前拌入辣椒醋,让整碗面添了点酸辣味。。。嗯!好吃!
比较不欣赏的是他家的白卤面。白色的卤汁是用鲜虾、螃蟹等海鲜熬成的,但我嫌它腥味稍微重了一些。
整体来说,这家面店对那些思乡的印尼游子,和想尝试印尼道地面食的食客,未尝不是一个好去处。
Thursday, 10 November 2011
知味鲜虾面
自从麦波申的河南虾面歇业后,一般吃虾面都到亚当路熟食中心去。
直到最近才在锡安路小贩中心又找到一摊。这档叫知味鲜,档口虽然摆着电视美食节目的推荐,人龙却不是很长,让人不禁有些怀疑。不过那天正好想吃虾面,就抱着姑且一试的心态。
一端上来,只见汤色是稠浊的,喝下去果然是很浓厚的鲜甜味。虾壳、排骨、冰糖、蒜头、胡椒,应该都没少。拌面的辣椒酱,也是传统的虾米、虾酱(belachan)和辣椒干磨的,非常惹味。再拌入猪油渣,撒上油葱酥,哇。。。吃进口里,满嘴充斥着香味。
最让我感动的是老板准备虾的时候,用刀把虾从背部对半切开,竟然还不厌其烦地用小刀把沙肠剔除。多一道手续,老板可能每天要少卖几碗面,却让客人避免吃到泥沙,单单这番心意,就值得多多捧场。
Wednesday, 26 October 2011
Zam Zam 的羊小腿大锅饭
每一次经过桥北路的Zam Zam ,看到广告布条标榜的Lamb Shank Bryani以及一盘黄澄澄的油饭上摆着一条羊小腿的照片,我就对自己发誓要来试一次。那天,终于有机会如愿以偿。。。
Zam Zam 是本地印度回教餐厅的老字号,以卖Murtabak见称(Murtabak就像印度煎饼,只不过比一般的印度煎饼来得大,而内陷也加了洋葱、鸡蛋、以及鸡肉丝或羊肉碎。)印度回教餐厅同时受印度文化与回教宗教的影响,所以都不卖牛肉和猪肉,一般只卖鸡肉、羊肉和鱼肉。
Bryani有些地方翻译成手抓饭,那是看到回教同胞的吃法而起的。其实Bryani的特色,是把米加上用油炒香的辛香料,以及用咖哩粉腌过的鸡肉或羊肉,一起放进铝制的大锅,再把锅盖密封起来,放到火上煮。这样一来,饭和肉可以同时煮熟,而饭也吸收了肉的鲜味。所以最贴切的翻译,应该是印度大锅饭才对。
以往Bryani在火炭上煮,平面的锅盖上也要加上火炭,好让整锅饭平均受热。黄色的饭粒夹着几抹红色,原本是黄姜粉和番红花(Saffron)染出来的,不过现在番红花价格飙涨,一般都已改成红色素取代了。
这里的Bryani做的很好,米是用正宗长颗粒的印度Bastami米。(这种米的黏性低,一般煮熟后用手撒在地上,这饭还是粒粒分明,决不会黏成一团。)加了香料和羊小腿一起煮,味道很香。羊小腿煮的够火候,连羊筋都已经软糯了,应该有先焖过,再加入米里再煮,不然很难想象这两种食材怎么能同时煮的刚好。配上咖哩酱和腌黄瓜,整道羊小腿大锅饭非常让人开胃。
吃咖哩饭,原本应该配酸柑水。只可惜这里的酸柑水味道略嫌淡薄了些,不然整顿饭就更完美了。
Zam Zam 是本地印度回教餐厅的老字号,以卖Murtabak见称(Murtabak就像印度煎饼,只不过比一般的印度煎饼来得大,而内陷也加了洋葱、鸡蛋、以及鸡肉丝或羊肉碎。)印度回教餐厅同时受印度文化与回教宗教的影响,所以都不卖牛肉和猪肉,一般只卖鸡肉、羊肉和鱼肉。
Bryani有些地方翻译成手抓饭,那是看到回教同胞的吃法而起的。其实Bryani的特色,是把米加上用油炒香的辛香料,以及用咖哩粉腌过的鸡肉或羊肉,一起放进铝制的大锅,再把锅盖密封起来,放到火上煮。这样一来,饭和肉可以同时煮熟,而饭也吸收了肉的鲜味。所以最贴切的翻译,应该是印度大锅饭才对。
以往Bryani在火炭上煮,平面的锅盖上也要加上火炭,好让整锅饭平均受热。黄色的饭粒夹着几抹红色,原本是黄姜粉和番红花(Saffron)染出来的,不过现在番红花价格飙涨,一般都已改成红色素取代了。
这里的Bryani做的很好,米是用正宗长颗粒的印度Bastami米。(这种米的黏性低,一般煮熟后用手撒在地上,这饭还是粒粒分明,决不会黏成一团。)加了香料和羊小腿一起煮,味道很香。羊小腿煮的够火候,连羊筋都已经软糯了,应该有先焖过,再加入米里再煮,不然很难想象这两种食材怎么能同时煮的刚好。配上咖哩酱和腌黄瓜,整道羊小腿大锅饭非常让人开胃。
吃咖哩饭,原本应该配酸柑水。只可惜这里的酸柑水味道略嫌淡薄了些,不然整顿饭就更完美了。
Wednesday, 5 October 2011
The Salad Corner
由于常在外面吃饭,运动量又少,所以周日午餐我尽量吃得健康些。而当中最常吃的就是沙拉。也许与我同好的人也多了,沙拉店在我办公楼附近象雨后春笋般开了一家又一家。而每家竟也大排长龙,各有各的常客。
最近才发现这股风,竟然吹到小贩中心里去。这家The Salad Corner就在金鞋小贩中心三楼。一般沙拉店的沙拉由$8开始起跳,这里一个生菜底,加上五种配料只收$4.90。可见在别家,我大概是替老板付了$3的租金。
别看他身在小贩中心里,蔬菜的新鲜度可不输人。配料种类也许没别家那么多,但一般的黄瓜、芹菜、玉米、蘑菇、樱桃番茄、萝卜丝、菜花、椰菜花、四季豆、甜菜丝他都有。要吃的饱一些,可以点豆干、鸡蛋、马铃薯或螺旋面。想要吃得再丰富些,加点烤鸡、鲔鱼或蟹柳条,只需多加$1钱。
酱料种类也相当齐全,蜂蜜芥末、日本芝麻酱、蜂蜜酱青、千岛酱、意大利酱、泰式酸甜辣椒酱、香醋橄榄油他都有,味道也不比那些沙拉店逊色。
这摊生意沸腾腾的,每次去都见人龙,而且第一次去是下午一点半后到,东西竟然已经卖完了。连光顾小贩中心的族群也开始注重健康,实在是可喜的现象。而象我这样多半打包回办公桌吃的,既然不需要太在意用餐环境,也乐得省下那几块钱。
最近才发现这股风,竟然吹到小贩中心里去。这家The Salad Corner就在金鞋小贩中心三楼。一般沙拉店的沙拉由$8开始起跳,这里一个生菜底,加上五种配料只收$4.90。可见在别家,我大概是替老板付了$3的租金。
别看他身在小贩中心里,蔬菜的新鲜度可不输人。配料种类也许没别家那么多,但一般的黄瓜、芹菜、玉米、蘑菇、樱桃番茄、萝卜丝、菜花、椰菜花、四季豆、甜菜丝他都有。要吃的饱一些,可以点豆干、鸡蛋、马铃薯或螺旋面。想要吃得再丰富些,加点烤鸡、鲔鱼或蟹柳条,只需多加$1钱。
酱料种类也相当齐全,蜂蜜芥末、日本芝麻酱、蜂蜜酱青、千岛酱、意大利酱、泰式酸甜辣椒酱、香醋橄榄油他都有,味道也不比那些沙拉店逊色。
这摊生意沸腾腾的,每次去都见人龙,而且第一次去是下午一点半后到,东西竟然已经卖完了。连光顾小贩中心的族群也开始注重健康,实在是可喜的现象。而象我这样多半打包回办公桌吃的,既然不需要太在意用餐环境,也乐得省下那几块钱。
Monday, 3 October 2011
Monday, 26 September 2011
新世界羊肉汤
无意间经过惹兰白锡(Jalan Berseh)熟食中心,进去逛了一下,结果被这家羊肉汤店吸引住了。没有其他,就因为他的羊腿。
现在,华人卖羊肉汤的已经不多了。除了肉,还能供应羊腿的,更是少之又少。
汤端上来,果然没让我失望。羊腿炖的够火候,羊肉夹着一些脚筋和脂肪已经入口即化。不过,也许是进口的冷冻羊肉,所以带一点膻味。会不会太膻就见人见智了,蔡澜就说过:“羊肉不膻就不好吃了。” 对我来说,这些许的膻味我还能接受。这里的汤头酒和姜味比较重,或许就是为了劈膻气。吃完羊腿,记得要敲一敲、吸一吸,把羊骨髓吸出来,那可是精华所在。
有没有发现卖羊肉汤的一般都是海南人, 也许是因为海南出产东山羊的关系,所以羊肉料理也应运而生。海南最著名的三道菜,文昌鸡——演变成我们现在吃的海南鸡饭、东山羊——我们从海南羊肉汤略窥一二,最后一道嘉积鸭倒是从来没有在新加坡见过。不知道有没有那位朋友吃过,形容一下,或者知道在狮城那里吃得到,推荐一下。在新加坡要吃海南菜,一般都会到普威斯街(Purvis Street或俗称海南二街),但哪里也只剩珍珍(Chin Chin)一家海南餐厅。还有那里有道地的海南菜吃?
Thursday, 22 September 2011
Joel Robuchon 的经营智慧
回头看了上一篇写Joel Robuchon的文章,发现常出现的两个字竟是“奉送”。
有没有去过标榜着高级餐厅的地方,却连水都不给,就是逼着你买矿泉水。我就吃过一顿饭,光是矿泉水就花了六、七十块钱。虽然说当时在座的有十个人,也不管是不是花得起这钱,这种花费总让人觉得不值得,付了钱心里也会有疙瘩。
Joel Robuchon就正好相反,他一开始就表明收费不便宜,但你一踏进来,他就不会跟你斤斤计较。矿泉水,不管你选有汽或没汽的,他都奉送。饭后的咖啡或茶,还有伴茶的小甜点,也是奉送的。别以为咖啡和茶是一般的行货,人家可是有专门的热饮菜单任你选。当中,咖啡就七、八种,茶也有二十几种。此外,除了奉送餐前面包和开胃品(amuse bouche),中间还送他家的招牌马铃薯泥。所以就算你点最少道的套餐,也不怕吃不饱,而Robuchon也一视同仁,所有附送品同样款待。饭后,餐厅还奉送砖块般大的蛋糕。那天和三位女生一起去,他们为每个女生准备一份,眉头也没皱一下,也不让任何一个落单。这方面Robuchon就做得漂亮,不象有些店,样样都锱铢必较,好象想榨干你钱包的感觉。
这让我想起一则小故事:话说有两家糖果店相隔邻,一家门庭若市,另一家却门可罗雀。有人问生意好的老板有什么秘诀,他笑一笑也没说。后来问的人仔细观察,才发现其中的奥妙。生意不好的那家,当顾客来买一斤糖果时,老板会勺起糖果放在秤上,如果发现多过一斤,他就会从秤上扣下一些。生意好的那家,老板会刻意勺起少过一斤,然后慢慢加上,直到一斤为止。只不过这一点差异,就影响了两家的生意。
你也许会说Robuchon其实已经把附赠品的成本加进套餐的价钱里,但是人的心理就是喜欢收到额外的东西。这一点,其实很多餐厅都能做到,但是就是没有几家能实行。付出同样的价钱买一斤糖果,为什么不让人觉得开心一点呢?
Labels:
Joel Robuchon,法国菜,米其林,三星,RWS,
Resorts World,
Sentosa,
圣淘沙
Sunday, 18 September 2011
Joel Robuchon
Joel Robuchon 在饮食界算是一个传奇。有些厨师穷尽一辈子,就只想争取道一颗米其林星。而得到三颗星已经是登峰造极了,偏偏这位老兄就一口气拿下了二十六颗。当他的第二家餐厅继第一家也获得三颗星时,就有人质疑一个厨师怎么能同时兼顾两家餐厅。但事实证明他做到了,而也从此打破了米其林星颁给厨师的传统,改为颁给餐厅。
来到了Joel Robuchon才知道三星级的服务是什么。
餐前面包是侍应生推着一辆摆满面包的手推车让你选。脆皮的、松软的、牛角、塞了火腿的、混了橄榄的,应有尽有,让人看了就开心。
奉送的开胃品(amuse bouche)是剁碎的鲑鱼配上鱼子酱,上面还铺了金箔和脆饼。金箔本来是没有味道,不过那奢华的排场就先势夺人。
前菜是包了螯虾(langoustine)的意大利水饺。酱汁除了浓浓的海鲜味,还用了黑松露提点,好吃!
另一道前菜是阿拉斯加蟹腿沙拉,配上鲜甜的番茄、芦笋,再以鲜花、金箔点缀,整盘就像座漂亮的花园。值得一提的是盘中间鸡蛋型的,是口感象很嫩的蒸蛋,却又充满鲜汤味的凉冻。整道沙拉吃起来让人很清新的感觉。
鸡汤配上小蘑菇,下面吃起来象蒸蛋的,其实是稍微结了的豆奶,换句话说也就是很嫩的豆腐,味道可圈可点。
比较喜欢豌豆泥汤,下面铺了一层鹅肝酱,让汤在荤素之中找到平衡。
香煎菲力牛肉,牛肉鲜嫩不在话下,配菜也很新鲜,不过在Joel Robuchon吃了,似乎缺少了一点惊喜。
鸭肉配上鸭肝,鸭肉只煎到两三分熟,鸭肝也很嫩,搭上酸甜的樱桃酱来解油腻, 好吃!
烤小羊排也很嫩,不过也许是因为吃了太多道菜,所以除了鲜嫩,并没留下太深的印象,只记得味道还不错。
餐厅奉送 Joel Robuchon 的招牌马铃薯泥。有人曾经问为什么他做的马铃薯泥那么好吃,他很坦白回答是因为下的牛油比马铃薯还多。这道必须乘热吃,凉了会有一点腻。
乳酪盘。虽然我对乳酪还能接受,但并没很深入的研究,所以也没法评好与不好。
因为我过生日,餐厅还送上覆盆子雪糕蛋糕。
甜点是比较弱的一环,虽然很漂亮,只记得味道挺单层次,并没有什么变化,象上面的就一味巧克力。
这个是巧克力蛋糕配咖啡雪糕,也没留下很深的印象。
倒是陪衬咖啡的小甜点(petit fours)做的很好,不管是榛果泡芙、柠檬酱巧克力挞、枣子香蕉糕,甚至常见的杏仁菱角蛋糕 (financier) 都做的很精彩。
饭后餐厅还会奉送砖块般大的蛋糕让你带回家,那个也很好吃,也让你对Joel Robuchon留下甜美的回忆。
Labels:
Joel Robuchon,法国菜,米其林,三星,RWS,
Resorts World,
Sentosa,
圣淘沙
Tuesday, 14 June 2011
Pizzeria Mozza
Pizzeria Mozza是美国名厨Mario Batali进军新加坡在金沙湾开的第一家分店。当然,除了Pizzeria Mozza,他也同时挨着同个店面开了档次较高的Osteria Mozza。今天要谈的是环境比较随性的前者。
上一次想光顾Pizzeria Mozza,是在音乐剧“狮子王”散场后。当时餐厅都满座了,自己又没时间等,就这样失之交臂。这次决定事先打电话预定,以免向隅。
结果,吃完整顿饭,得到的结论竟是 - 不过尔尔。
凭照片,食物看起来都很漂亮,不过这顿饭,视觉享受比味觉享受来得高。取代一般的餐前面包,餐厅奉送的是撒上香草后烤脆的比萨饼皮。这道小吃象香草饼干,其实还不错吃,也是整顿饭的亮点。
接下来上的是烤牛骨髓。近几年西方开始流行吃以前舍弃的动物部位,象内脏、猪头、猪血等。牛骨髓也跟着咸鱼翻身,从近乎绝迹的传统法国菜,变成热门餐厅必有的前菜。这里做的烤牛骨髓,败在太油腻又太咸,而且配搭的烤面包也太硬。虽然有烤蒜头和芹菜叶解腻,但终究无法挽回大局。
生菜丝沙律不过不失,但也不突出。加入的乳酪丝徒加咸味,有画蛇添足之嫌。
最后上的是比萨,撒在上面的配料是肉丸、香肠和腌肉,结果又是太咸。有些人也许喜欢他家的饼皮够嚼劲,我却嫌它太厚太韧,还是比较喜欢较薄又带脆的比萨饼皮。
唯一无可挑剔的是侍应生的服务态度好,又亲切。不过两个人吃了近$80,却让人觉得见面不如闻名。
上一次想光顾Pizzeria Mozza,是在音乐剧“狮子王”散场后。当时餐厅都满座了,自己又没时间等,就这样失之交臂。这次决定事先打电话预定,以免向隅。
结果,吃完整顿饭,得到的结论竟是 - 不过尔尔。
凭照片,食物看起来都很漂亮,不过这顿饭,视觉享受比味觉享受来得高。取代一般的餐前面包,餐厅奉送的是撒上香草后烤脆的比萨饼皮。这道小吃象香草饼干,其实还不错吃,也是整顿饭的亮点。
接下来上的是烤牛骨髓。近几年西方开始流行吃以前舍弃的动物部位,象内脏、猪头、猪血等。牛骨髓也跟着咸鱼翻身,从近乎绝迹的传统法国菜,变成热门餐厅必有的前菜。这里做的烤牛骨髓,败在太油腻又太咸,而且配搭的烤面包也太硬。虽然有烤蒜头和芹菜叶解腻,但终究无法挽回大局。
生菜丝沙律不过不失,但也不突出。加入的乳酪丝徒加咸味,有画蛇添足之嫌。
最后上的是比萨,撒在上面的配料是肉丸、香肠和腌肉,结果又是太咸。有些人也许喜欢他家的饼皮够嚼劲,我却嫌它太厚太韧,还是比较喜欢较薄又带脆的比萨饼皮。
唯一无可挑剔的是侍应生的服务态度好,又亲切。不过两个人吃了近$80,却让人觉得见面不如闻名。
Saturday, 4 June 2011
完美叉烧
终于让我找到完美的叉烧。你看看,你看看。。。三分肥七分瘦的五花肉,外层的腌酱是油亮油亮的,肉带些许 的焦香,咬下去是润而不腻,同桌的友人吃完马上再点一盘。这叉烧连酱都不淋,就这样已经很好吃了。沾一点带醋的辣椒酱,甜中带些酸辣,又有另一番滋味。
这叉烧在那里找?就在美芝路邵氏大厦的海外天酒楼(Overseas Restaurant)。这是从马来西亚进来的饮食集团,做的是带有马来西亚风味的广东菜。其中还有咸鱼花腩煲,别看他其貌不扬黑乎乎的,上等咸鱼和五花腩用酱油煲,就足以让人扒下半碗饭。啊。。我们实在有口福了!
还有叁岜炒四大天王(包菜、羊角豆、茄子和长豆)、老黄瓜炖响螺汤也很好吃。看到隔壁桌点了吉隆坡式的福建面,黑哒哒的粗面条,看来很正宗,改次一定要试一试。
的提一点:若是去吃晚餐,叉烧记得要先预定,不然可能到了晚上已经卖完,未必吃得到哦。
Wednesday, 25 May 2011
卤面
新加坡最著名的卤面档,应该是在武吉宝美(Bukit Purmei)的咖啡店,每次经过都见到长长的人龙。
今天要介绍的这家是在芳林公园小贩中心二楼的泉美。这里最大的特色是下了炸鱼柳,而且料也够多,卤肉、五香、鱼饼几乎把碗都盖满。卤汁也够浓稠,吃前淋上一些蒜头、香醋和辣椒酱,整碗面又香又酸又辣,吃得汗流浃背也值得。
Monday, 16 May 2011
二重丸
二重丸是隐藏在卡佩芝大厦二楼的一家居酒屋。居酒屋就是日式小酒馆,一般是供上班族放工后喝个小酒的地方。喝酒当然要来点小菜,就这样二重丸慢慢衍生成一家餐厅。
这里可算是内行日本上班族的小秘密。里面陈设是典型的日本居酒屋,当然还包括日本漫画和软性杂志供宅男们阅读。最大的卖点是除了东西好吃,这里的价钱便宜得让人发笑。
上面照片是今天的午餐套餐。一条烤得香气十足的秋刀鱼,加上炸豆腐、沙拉、味增汤、白饭、水果,居然只卖$10整。不收服务费和消费税,茶水和毛巾奉送,在今时今日,尤其在店租那么贵的乌节路,还卖这个价钱的几乎已经绝迹了。
别以为老板在份量上偷工减料,上面的秋刀鱼新鲜不在话下,而且还超过一尺长,炸豆腐也是比平常的大一倍。所以这里绝对是“好吃又大碗”。上一次来,例日套餐主菜是酱焖鯖魚,整半边的鯖魚,照样只卖$10整。
那这里有没有缺点?提醒一下各位,小飞象和独角兽都是不存在的。现实当中,希望$10的套餐能十全十美当然不可能。说完了优点,当然要提一下缺点,以示公平。第一,白饭不是用日本米煮的,甚至不是黏性较高的珍珠米,而是一般的泰国米。第二,味增汤的味道略嫌淡薄了些。不过价钱卖得这么便宜,这些小缺陷还是可以接受的。
不想点例日套餐,从菜单上点的也不贵。炸猪排饭套餐卖$11,天福罗套餐卖$12,猪排盖饭卖$8,就连最贵的店里的招牌便当也只卖$20。不过需要提的是从菜单上点的要收服务费和消费税。
Wednesday, 4 May 2011
赌场饮食风潮
自从新加坡的两家赌场开张后,对饮食业带来了不少的生气。本地饮食业骤然间星光熠熠 - 这里指的当然是米其林的星星。
许多明星级的大厨都在这里插旗设店,屈指一数,有美国名厨 Daniel Bolud 的 DB Bistro Moderne 和 Wolfgang Puck 的牛排馆 Cut,西班牙的 Santi,在澳洲打出名堂的日本大厨 Tetsuya 的 Waku Ghin 和法国老牌名店 Guy Savoy。这还只是滨海金沙酒店的餐厅。
在圣淘沙名胜世界,还有澳洲名厨 Scott Webster 的 Osia,以中西合壁见称的 Susur Lee 的 Chinois,日本京都名店 Kunio Tokuoka (这家就是设有一人$800的套餐,算是全新加坡最贵的餐厅)和最近新开张的法国名店 Joël Robuchon。
这股新风潮令本地饕客异常兴奋,因为不再需要搭飞机到法国或日本才能尝到这些名餐厅的菜式。
可惜的是,西餐、日本餐都有,为什么独缺中餐。是,名胜世界有‘风水廷’,滨海金沙‘金山楼’和‘御宝’,但这些都是很典型的高级粤菜酒楼。不用踏进去都能想象卖的是什么菜色:鱼翅、鲍鱼、蒸鱼,为什么就没有比较有特色的中餐厅出现?
无可否认,星级的中餐厅不多。毕竟米其林只在两年前才开始出版香港的指南(第一期还几乎全是西餐厅,只有去年的第二期才有比较多中餐厅),但这也许和中餐厅行业的制度有关。
一般好的西餐厅,厨师的个人风格都很鲜明,尤其近几年,厨师这行业开始受到尊重,有些厨师甚至达到明星的身份。就连在新加坡,一提起之前在 Jaan 的 Andre Chiang,Les Amis 的前大厨 Justin Quek, 或是 St Pierre 的 Emmanuel Stroobant, 一般食客都耳熟能详。而西餐厅的制度是厨师最大,老板还的看厨师的脸色。一些厨师有了名气之后,都希望能自立门户。因为这些厨师把烹调视为一种艺术,餐厅是让他们展现自己才华的舞台(当然在美国,象Daniel Bolud 和 Jean-Georges Vongerichten 等人成名后开始把餐厅连锁化,那是一种商业抉择)而他们一般也能找到投资者作为沉默的合伙人支持他们。
而在中餐厅,一般老板最大,接下来是采购,厨艺一般被视为一种技术,所以很少看到中餐厅的大厨能达到明星的地位。以前五、六十年代有所谓的四大天王,后来九十年代还有新的四大天王:黄清标、陈赞禧、霍铭田等人,但这些大厨自立门户之后,似乎都没擦出什么火花。而比较有规模的中餐厅,几乎都是连锁性的饮食集团,象利苑、同乐、翡翠、御厨,和新崛起的味之楼。就连比较受老饕推崇的餐厅,象华乐和华庭,大家都不知道大厨是谁。
平心而论,这种现象在香港、台湾、中国也一样。所幸的是,开始有一批新的厨师开始创立自己的风格和定位。在香港私房菜的崛起,就让一些厨师有自己的舞台, 如喜宴私房菜的余健志 (Jacky Yu)。 在中国有黄浦会的梁子庚(Jeremy Leung - 题外话:梁师傅其实是新加坡人,我在黄浦会吃过一次他的新式沪菜,真的好精彩。他又在北京开了一家黄浦会做新式京菜。), 就连新加坡也有广东饭店的洪宋江 (Chef Kang - 他新开的餐厅,Canton Recipe Kitchen在Albert Court酒店,很值得一试)。
许多明星级的大厨都在这里插旗设店,屈指一数,有美国名厨 Daniel Bolud 的 DB Bistro Moderne 和 Wolfgang Puck 的牛排馆 Cut,西班牙的 Santi,在澳洲打出名堂的日本大厨 Tetsuya 的 Waku Ghin 和法国老牌名店 Guy Savoy。这还只是滨海金沙酒店的餐厅。
在圣淘沙名胜世界,还有澳洲名厨 Scott Webster 的 Osia,以中西合壁见称的 Susur Lee 的 Chinois,日本京都名店 Kunio Tokuoka (这家就是设有一人$800的套餐,算是全新加坡最贵的餐厅)和最近新开张的法国名店 Joël Robuchon。
这股新风潮令本地饕客异常兴奋,因为不再需要搭飞机到法国或日本才能尝到这些名餐厅的菜式。
可惜的是,西餐、日本餐都有,为什么独缺中餐。是,名胜世界有‘风水廷’,滨海金沙‘金山楼’和‘御宝’,但这些都是很典型的高级粤菜酒楼。不用踏进去都能想象卖的是什么菜色:鱼翅、鲍鱼、蒸鱼,为什么就没有比较有特色的中餐厅出现?
无可否认,星级的中餐厅不多。毕竟米其林只在两年前才开始出版香港的指南(第一期还几乎全是西餐厅,只有去年的第二期才有比较多中餐厅),但这也许和中餐厅行业的制度有关。
一般好的西餐厅,厨师的个人风格都很鲜明,尤其近几年,厨师这行业开始受到尊重,有些厨师甚至达到明星的身份。就连在新加坡,一提起之前在 Jaan 的 Andre Chiang,Les Amis 的前大厨 Justin Quek, 或是 St Pierre 的 Emmanuel Stroobant, 一般食客都耳熟能详。而西餐厅的制度是厨师最大,老板还的看厨师的脸色。一些厨师有了名气之后,都希望能自立门户。因为这些厨师把烹调视为一种艺术,餐厅是让他们展现自己才华的舞台(当然在美国,象Daniel Bolud 和 Jean-Georges Vongerichten 等人成名后开始把餐厅连锁化,那是一种商业抉择)而他们一般也能找到投资者作为沉默的合伙人支持他们。
而在中餐厅,一般老板最大,接下来是采购,厨艺一般被视为一种技术,所以很少看到中餐厅的大厨能达到明星的地位。以前五、六十年代有所谓的四大天王,后来九十年代还有新的四大天王:黄清标、陈赞禧、霍铭田等人,但这些大厨自立门户之后,似乎都没擦出什么火花。而比较有规模的中餐厅,几乎都是连锁性的饮食集团,象利苑、同乐、翡翠、御厨,和新崛起的味之楼。就连比较受老饕推崇的餐厅,象华乐和华庭,大家都不知道大厨是谁。
平心而论,这种现象在香港、台湾、中国也一样。所幸的是,开始有一批新的厨师开始创立自己的风格和定位。在香港私房菜的崛起,就让一些厨师有自己的舞台, 如喜宴私房菜的余健志 (Jacky Yu)。 在中国有黄浦会的梁子庚(Jeremy Leung - 题外话:梁师傅其实是新加坡人,我在黄浦会吃过一次他的新式沪菜,真的好精彩。他又在北京开了一家黄浦会做新式京菜。), 就连新加坡也有广东饭店的洪宋江 (Chef Kang - 他新开的餐厅,Canton Recipe Kitchen在Albert Court酒店,很值得一试)。
只希望中餐厅能在旅游业的带动下在本地百花齐放,那就是老饕们的口福啦。
Tuesday, 19 April 2011
Subscribe to:
Posts (Atom)